方剂学

37次阅读

中药方剂学

常用的治法和方剂:

一、常用治法

二、方剂的组成原则

三、常用方剂

医学心悟: 论病之源,从内伤外感括之。论病之情,则以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

之。而治病之方,则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

一:治法

治法——指治疗大法。可概括为“八法”,即汗、吐、下、和、温、清、补、消。是针对八纲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而施治的大法,也是治疗原则中的八种基本方法。十九法:

解表法 清热法 补益法 理血法

理气法 和解法 泻下法 祛寒法

祛湿法 祛风法 祛痰法 润燥法

消导法 催吐法 收涩法 安神法

开窍法 驱虫法 表里双解法

1. 汗法(解表法)

汗法是通过宣发肺气,调畅营卫, 开泄腠理等作用,使病邪从汗出而解的一种治法,主要用于治疗表症。《黄帝内经》:其在皮者,汗而发之。表症有表寒、表热之分,所以汗法的运用又分两类。

1. 辛温发汗——适用于表寒症,常用方剂有麻黄汤、桂枝汤。

2. 辛凉发汗——适用于表热症,常用方剂有桑菊饮、银翘散。

2. 吐法

吐法是通过涌吐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等部位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治法。常用于食物中毒或痰涎阻塞咽喉,食停胃脘等病证。

3. 下法(泻下法)

下法是通过涤荡肠胃,泄出肠中积滞,使停留在胃肠的宿食、燥屎、瘀血、结痰、停水等从下窍而出,以去除病邪的治法。

攻逐体内结滞,通泻大便的一种治法。用于大便秘结、痢疾等里实证。

常用方剂大承气汤(大黄、芒硝、厚朴、枳实),津液不足,阴亏血少大便不通,用润下法。

4. 和法(和解法)

和法是以疏畅气机,调和脏腑,以驱除病邪、恢复人体机能的一种治法。

1. 和解少阳:用于半表半里证,寒热往来、胸胁满闷、口苦咽干、脉弦等。常用方剂小柴胡汤。

2. 调和肝脾:用于肝气郁结之胸闷、心烦、月经不调、乳房胀痛等证,常用方剂逍遥散。

5. 温法(祛寒法)

温法是祛除寒邪和补益阳气的一种治法。

温中祛寒:用于脾胃虚寒症,常用方剂有理中汤(人参、白术、干姜、附子)。

回阳救逆:适用于阳气衰微、阴寒内盛,致四肢厥逆、恶寒倦卧、下利清谷、脉沉微。

如:四逆汤(附子、干姜、甘草)

温经散寒:用于寒邪凝滞经络,证见四肢冷痛或血脉疏通不畅,肢端青紫,痛经等证,

常用方剂有温经汤,当归四逆汤 (当归、桂枝、芍药、细辛、通草、大枣)。

6. 清法(清热法)

清法是治疗各种里热症的一种治法,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

清热泻火:用于热在气分,常用方剂有白虎汤。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