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眩晕、发作性头晕。一女 52 岁。近 3 个月,患者常无诱因出现发作性头晕,伴视物旋转,每次发作持续时间约 1 分钟,继之出现恶心、呕吐,常感倦怠乏力、左侧耳鸣、双目干涩及视物昏花等,休息后症状稍缓解。患者两天前因劳累后上述症状复发,精神萎靡,神情倦怠,头部昏沉,听力下降,夜眠欠佳,饮食减退,大小便正常。
诊见:面容憔悴,眼周发黑,情绪急躁易怒,无眼震,左耳轰鸣,右耳听力减退,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舌质暗紫,苔白腻,脉弦滑。头颅 MRI(磁共振成像)检查结果显示,左侧内囊区有腔隙性脑梗死,脑白质脱髓鞘。颅内动脉硬化性改变。
诊断:眩晕(风痰上扰)。
治则:健脾化痰,行气化瘀。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姜半夏 15 克,白术 15 克,天麻 30 克,茯苓 15 克,陈皮 12 克,川芎 10 克,白僵蚕 15 克,蜈蚣 2 条,全蝎 12 克,牡蛎 30 克,珍珠母 30 克,炙甘草 3 克。共 5 剂,水煎服,每天 1 剂。
二诊:患者面色无华,神情倦怠,面容憔悴,发作性头晕症状较前好转,发作频率及发作持续时间均较前减少,视物旋转及恶心、呕吐未再发生,有耳鸣、双目干涩等症状。上方加枸杞子 15 克,山茱萸 15 克,熟地黄 15 克。共 5 剂,水煎服,每天 1 剂。
心得体会:眩晕的病因、病机复杂,诸医家有“无风不作眩”“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无瘀不作眩”等认识,故以“风、痰、虚、瘀”为主要病机的论述。考虑患者年过五旬,阴气自半,肝肾亏虚,阴不制阳,肝血亏虚,肝风内动,阳亢化风,加之患者平素饮食不佳,脾胃受损,脾主运化,中焦不足,运化无权,聚湿生痰,痰浊内生,风挟痰浊上扰清窍而头晕不适。且脾为后天之本,主升清,脾虚则清阳不升,《黄帝内经》曰:“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结合舌脉之象,不难鉴别。治疗当以“健脾化痰,行气化瘀”为原则,方选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方中重用天麻 30 克,其味甘,性平,归肝经,有熄风止痉、平抑肝阳、祛风通络之功效,善于平肝熄风,历来被视为治眩晕之要药。半夏、白术、茯苓、陈皮等,可以健脾化痰;川芎可以活血行气,白僵蚕、蜈蚣、全蝎可以搜风剔络;牡蛎、珍珠母重镇安神,改善睡眠,全方配伍,标本兼治,补泄兼施。考虑患者年过五十,精亏髓减而头晕耳鸣,双目干涩及视物昏花,故添加枸杞子、熟地黄、山茱萸,以补益肝肾、补血养阴、益精补虚。
11、温胆汤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眩晕一个月
一男 32 岁,主诉:眩晕一个月。现病史:3 月 17 日始发眩晕,视物晕车感,恶心呕吐,至今发作两次,睡差多梦,二便正常。经检查甘油三酯偏高,有餐后糖耐量受损。
舌象:舌淡暗,苔薄白。脉象:弦。
中医诊断:眩晕、风痰上扰。
立法:化痰息风。
处方:温胆汤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陈皮 15g 半夏 12g 云苓 15g 甘草 10g 枳壳 15g 竹茹 10g 黄芩 15g 黄连 10g 芦根 20g 麦冬 15g 生赭石 15g 旋覆花 15g 天麻 15g 白术 15g 夜交藤 30g
7 剂,每日 1 剂,水煎,早晚分服。
二诊:药后头晕减轻,但休息不好、工作累、饥饿时还有眩晕表现,在某医院检查诊为前庭神经炎。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稍滑。
陈皮 15g 半夏 12g 云苓 15g 甘草 10g 枳实 10g 竹茹 10g 黄芩 12g 黄连 10g 蔓荆子 15g 菊花 10g 当归 15g 川芎 10g
芦根 10g 夜交藤 30g 合欢花 20g 双花 15g 14 剂,每日 1 剂,水煎,早晚分服。后随访眩晕未发停药。
12、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高血压、发作性头晕
一女 77 岁,患者头晕不适 1 个月余,既往有高血压病病史,1 个月前出现发作性头晕,伴双目干涩,双耳轰鸣,视物昏花,未治疗。近期,患者上述症状加重。
诊见:精神萎靡,表情疲惫,咽干口苦,急躁易怒,双手及头部颤动,身困乏力,倦怠思卧。
查体:构音不清,双耳听力下降,右耳听力下降明显,反应迟钝,舌质紫暗,苔黄腻,脉弦细数。
诊断:眩晕(风阳上扰)、痴呆。
治则:平肝潜阳,滋养肝肾。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钩藤 10 克,天麻 12 克,石决明 15 克,桑寄生 10 克,茯神 20 克,首乌藤 15 克,黄芩 10 克,川牛膝 10 克,杜仲 10 克,益母草 15 克,炙甘草 3 克,川芎 6 克。共 8 剂,每天 1 剂,分早、晚两次温服。
心得体会:患者为老年女性,以头晕不适为主证,根据中医症状学辨病属于眩晕范畴,辨证属于阴虚阳亢型。从患者生理方面而言,年老者五脏阴阳气血俱虚,阴精阴液亏虚,肾者先天之本也,因此肾阴肾精亏虚为基础;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同源,则肝肾同源,肾精肾阴亏虚,则肝阴肝血不足,阴不制阳,易致肝阳上亢。因此,结合舌脉,该患者属于阴虚阳亢。
脑为元神之府,为髓海,肾精亏虚,则肾髓生化不足,髓海不充,脑窍失养;阴虚日久,阳气偏亢于上,上扰脑窍,故发为头晕不适;肝藏血,开窍于目,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肝受血而能视,二目失于濡润,因此二目干涩、视物昏花;患者津液亏虚,津液不能上承于口,故发为口干咽燥;肝阴不足,阴不制阳,阳亢化风,肝风内动,则肢体颤动。因为患者既往多病、久病,所以有神情憔悴、精神萎靡、倦怠乏力等一系列虚证表现。综上所述,治宜滋阴潜阳、平肝熄风,方选天麻钩藤饮加减,方中天麻、钩藤平肝熄风,为君药;石决明咸寒质重,功能为平肝潜阳,与君药合用,加强平肝熄风之力,配伍川牛膝活血利水,共为臣药;杜仲、桑寄生补益肝肾以治本;黄芩清肝降火,以折其阳亢;益母草合川牛膝活血,有利于平降肝阳;首乌藤、茯神宁心安神,均为佐药。患者头晕,笔者认为“无虚不作眩”“无瘀不作眩”,考虑患者久病、多病、体虚、体内瘀血聚集,故加入上达巅顶、血中之气药川芎,以增强活血化瘀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