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诊疗模式来看,西医依靠各种检测设备,对血液、尿液等进行化验,对身体做影像检查,以此发现病变的部位和程度。而中医则是通过望、闻、问、切,全面了解患者的症状、病史、生活习惯等,从整体上把握病情。就拿一个经常感到疲劳、失眠、食欲不振的人来说,西医可能通过检测排除身体器官的病变,诊断为亚健康状态。而中医会根据具体情况,判断是气血不足、脾胃虚弱,还是肝郁气滞等原因引起的。
我给大家讲个门诊案例:有位 35 岁的女性患者,拿着体检报告来找我。报告显示她甲状腺结节三级,西医建议定期复查,必要时手术治疗。她很担心,害怕结节恶变。仔细询问她的症状,了解到她平时容易生气,情绪波动大,睡眠质量差,月经也不规律。再看她面色暗沉,舌苔薄白,脉象弦细。综合这些情况,判断她是肝郁气滞、痰瘀互结导致的甲状腺结节。于是给她开了疏肝理气、化痰散结的中药,还建议她调整生活方式,保持心情舒畅,适当运动。结果下次复查时,结节已经消失了。
中医治病不可过分依据西医的生化检查指标。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发现,有些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高尿酸患者,吃降压药、降糖药、降脂药、降尿酸药。血压、血糖、血脂、尿酸这些生化指标控制的很好,但患者就是感到头晕、眼花、浑身没力等一系列的不舒服症状。
指标虽然正常了,但这并没有解决患者的病痛,医学是以人文关怀为目的,治病的目的是让患者感到舒服,感到幸福,并不是一味的追求什么指标的正常。各种生化指标正常了,患者还是不舒服,这种治疗对于患者来说又有什么意义呢?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我也发现另外一个问题,比如有的患者血压高了,医生让吃降压药,一开始的时候吃一种降压药有效,后来吃一种不起作用了,于是医生又让联合用药,几种降压药一起服,这样才起到效果。
又如有的患者血糖高了,医生就让吃降糖药,刚开始的时候吃降糖药就有效果,再后来发现吃降糖药没效果了,于是医生让打胰岛素,一开始一天打一次,再后来一天打一次不行了,于是让打两次……朋友们想一想,西医的这种治病方法,围绕着检查指标来转,是给我们把病治好了,还是把病治更厉害了?其实治病如治水,宜疏不宜堵。对于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高尿酸这样的疾病,西医不分青红皂白采用降的方法,来一味的追求指标的正常,这是不是就像治水时采用堵的方法?能解决问题吗?而我们中医对于此病的治疗,并不一味的着眼于降。比如治疗高血压,中医并不单纯的来治疗高血压,中医认为高血压只是其他疾病的一种并发症,其他疾病治好了,高血压也自动会好。
中医治病求本,我们的中医大专家怎么就不懂,竟然盯着指标,舍本逐末,怎么能治病?
医院一天量体温三四次,量血压三四次,抽血,有必要吗?患者本来身体就很虚弱,经得起天天失血吗?有必要这样来测指标看指标吗?当然这些检测都不是免费的,都是可以为医院创造效益的。
西医标榜科学,而其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自诩精密准确的检查了。以至于有些中医都认可“西医检查,中医治疗”的模式,在普通百姓眼里简直就视其为生命,为至高无上的“宣判”。当他们面对着一大串看不懂的字母数字,捧着一大摞五颜六色的检查单子时,其诚惶诚恐、战战兢兢的表情,实在令人心生怜悯。
那么,西医的检查真的有这么神奇吗?真的有那么高深的科学性吗?在我看则不尽然。
一:把生命本来所具有的运动的、整体的、联系的这些鲜活的形态变成了静止的、孤立的、片面的检查指标。
人不能完全靠体检指标活着,而要凭自己感觉,同时还要对自己感觉有足够的信任,因为你是个活生生的人!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动态变化着的,五脏六腑的精气神也都处于变化之中,而指标反应的只是某个时刻的某种生命信息,所以绝不能用指标来代表生命的整体状态。举个简单例子来说明一下,当你发怒生气时肝阳上亢,这时测的血压应该是很高的,但这代表着的只是你当下的状态,并不能说已经是所谓的“高血压”了。故而,当你自己觉得睡不好觉、吃不好饭、周身不舒服、情绪异常变化、口味发生变化的时候,不管大夫或机器是否检查出来,不管各项指标是否正常,我都建议您就近选择适合自己的中医帮你辨证调理。因为中医“以正为本,以邪为标”,其治病理念不同于现代医学,既不看西医病名,也不靠指标说话,更不以改善指标为治疗目的。临床常见,有人坚持服西药后血压控制的很好,却突然就脑出血了;有人用西药血糖控制地很好,但仍然出现糖尿病足;有人一直服用西药维持甲状腺指标,但最终还是选择手术。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正阳虚了!正虚则不能胜邪,于是邪盛正衰,疾病发作。由此说,若不扶正而只拘泥于降低指标,无疑都是治标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