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优秀人才。中医流派本身亦具有教育和研究功能,它是在长期的中医药教育和临床实践中产生的,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涌现出一位位、一代代优秀的中医药学者与学术群体,因此中医流派是优秀中医药人才培养的良好载体。
自从西医在中国占据了医疗的主导,中医就开始被西医所管理。在中医的培养上,用的是培养西医的大学方法,试图标准化、规模化来培养出大量合格的中医,传统的师承培养出来的中医不被国家所承认,成为了非法行医者,他们从祖上传承下来的临床经验、中医绝技从此走向了失传。至于百家争鸣就更没有了,整个中医界只剩下了学院派一家,而且是西化的中医派。
在中医的管理者上,用的是管理西医的执业医师证制度,试图用标准化的考试来选拨出合格的中医。传统的中医是靠临床来检验的,因为中医诊断方法丰富多样,治疗方法丰富多样,它根本没有标准化的答案。比如,某一种疾病,你用这个药可以,用那个药也可以,用针灸方法可以,用中药方剂也可以,如何能够用死知识的考试对中医优胜劣汰。
在中药的管理上,用的是管理西药的《药品管理法》,试图用严格的西药标准使中药走向科学化。传统的中医的自制药都成了非法的,如果不是给中医开后门,恐怕给病人遣方用药也都成了非法制药。而我们的学院派中医呢?则开始用西药原理来验证中药,几十年管理下来,中药彻底被废了。
我们仅举一例,就是中医药大学学英语的问题。中医药大学学英语就是完完全全崇洋媚外,文化不自信的表现!中医与英语毫无关系,却占用学生大量的时间来学英语!结果中医却没学好!制定中医药大学学英语的领导应拉出去立即枪毙!
湖北省首位“国医大师”李今庸教授曾在一份给教育部起草的中医教育改革方案中,直指中医教育。他在文中质问:“为何现在医学生的学历越来越高,但很多硕士生、博士生却不会看病?”对此,李今庸教授认为问题不在学生,主要在三方面: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课程设置不合理,整个教学偏重通识教育,“学生学外语的时间比看医书的时间还多。”
陕西中医药大学教授邢玉瑞说,“以五年制本科为例,学生大约三分之一的时间学英语、政治、体育等公共课,三分之一的时间上西医课,只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学中医课,加之第五学年考研的影响,学习中医课程的时间最多也不会超过一年半。再加上临床实习、传承教育的短缺,可以想象,如此短时间内怎能培养出一个高水平的中医师?”
术业有专攻,我们一直强调专业的事要交给专业的人做!中医药大学不去专攻中医,而却花大量的时间去学英语。
中医是我国传统医学,是具有历史文化沉淀的医学瑰宝,从古流传下来的《本草纲目》《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著名的中医书,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目前众多医学院都有开设中医专业,医学需要严谨性,中医也是如此,想要成为具有影响力的中医,考研也是必不可少的过程。
而和大部分专业一样,中医学生考研也需要考数学、政治、英语、专业课,其他三门都可以理解,唯独英语这一科让人无语。
中医是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为何要学习英语?难道要向西方人学习中医知识?难道华佗、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等大中医家,他们的书籍是用英语写成的吗?他们留下来的中医知识,需要学生们用英语去理解?
现在的中医药大学的办学思想存在严重的问题,很多中医药大学把英语作为必修课,很多学生英语学的好,但却读不懂中医经典,读不懂《黄帝内经》,读不懂《伤寒杂病论》。有些专业必须学英语,如外交、科研、旅游等专业,但中医药专业学英语目的是什么?中医专业与英语毫无联系,却占用大量的课时学英语,这样既违背了办中医药大学的初衷,也耽误了学生的学业,怪不得很多学生自嘲说,中医药大学毕业后成了“西医没学精,中医没学通”的废品!
一问起中医药大学为什么要学英语,有些人还大言不惭的说要与世界接轨!这完完全全是汉奸嘴脸!接什么轨?你自己都没把中医学好还去接轨?别忘了“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医是我们中国的精华,为什么要削足适履的与他们接轨?他们芯片技术好的时候,为什么对我们封锁,为什么不与我们接轨?
不是我们与他们接轨,而是他们与我们接轨,花香蝶自来,想我大唐盛世,万邦来朝,很多国家遣使者来长安学习,我们也没有与他们接轨啊,而是他们主动来学习啊!现在的有些人失去了脊梁,没有了自信,这是可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