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未病”思想指导下的中医治肝策略:先实脾(一)

40次阅读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出自《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这句经典原文已经被现代医家认为是已病防传、虚实异治的治疗指导标准,是在临床上治疗肝病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正是《内经》中“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思想的体现。

字面上的意思可以理解为:看到肝脏有疾病的患者,就要想到肝脏可以对脾产生影响,所以,在治疗肝病的时候,不要忘记先对脾进行治疗,以防止肝脏疾病发生传变而导致脾脏受邪发病。

肝的疏泄功能正常与脾之健运密切相关,五行中肝属木,脾属土。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肝木疏泄调达,则脾土得以健运。若肝失疏泄,气机郁滞,便易出现“土壅木郁”,则脾易失运;若肝木疏泄太过,则木旺克土,导致“木乘脾土”。

因此在肝病中常伴有纳差或腹胀,或呕恶等脾病证,辨证施治时,从“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续句“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一语中,可以看出,肝病传脾是以脾虚为前提条件的,若脾气虚弱,不足以防犯,肝病便有可能传脾。正如《素问·五运行大论》中所云“其不及己所胜轻而侮之”。此时当先“实脾”。同时辨证的同时要明确是否存在脾虚,若肝病脾不虚,则应以祛除肝病为主。如肝郁化火伤阴之证,若无肝病传脾之象,治宜疏肝解郁,滋阴清热为主,而实脾的甘温之品则属禁忌。

“肝病实脾”之理论基础。《金匮要略》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将未病先防、已病防传作为治未病的重要内容。足厥阴肝经与足太阴脾经同起于大趾,两经在内踝上八寸处交出,足阳明胃经与足少阳胆经同循于眦,以目贯通,且脾与胃,肝与胆,经络在内相互络属,在外相互衔接,与诸经配合,沟通机体内外,一经病变,邪气即可循经相传,病及它经它脏。肝属木,主疏泄;脾(胃)属土,升清降浊,脾胃的升降为肝气的畅达奠定基础,肝气的疏达为脾胃的升降疏通道路。肝的疏泄调节、胆汁有规律地排泄均可促进脾(胃)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反之,脾主运化功能正常,肝阴得以滋养,肝用才能调畅有度。肝藏血,脾统血,肝脾共同协作维持血液循脉道运行而不溢于脉外,且使血液随人之动静顺利出入、循环不止而不致成为瘀血。

肝主疏泄可疏利三焦,通调水道,脾能运化水湿,共同调节机体的水液代谢。生理上肝脾相互依存,病理上肝克脾,肝脾不调。若肝气失疏,肝病症候随即出现,不久脾胃症候亦表现出来。脾气健运,气血调和,肝病方能尽快痊愈。反之中土亏虚,肝失所养,会使肝病加重甚至恶化。笔者跟随导师在临床学习中发现肝病常常先见右胁或两胁胀痛、胸闷、善太息、口干口苦、脉弦等,继而出现腹胀、嗳气、恶心欲吐、纳呆、便溏、苔白腻等脾失健运表现,且很多慢乙肝患者以乏力、腹胀、恶心、厌油腻、纳呆等脾胃症状为主要表现,或兼有右胁部轻微胀痛等表现,治宜疏肝健脾。可见肝病实脾治法确有其生理病理及临床基础。

“肝病”“肝传脾”“实脾”之内涵。“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中“肝病”指什么、是否一定会出现“肝传脾”以及“实脾”指什么,弄清这些问题,对于认识肝病发生发展及对肝病防治有重要作用。有人认为其中“肝病”单指肝实之病。然而笔者认为“肝病”当包括肝实证、肝虚证、脾病及肝。肝实证主要是指抑郁伤肝,肝失疏泄而致肝郁气结,气郁化火;暴怒伤肝,肝气太过,肝风内动;湿热或寒湿邪气侵袭肝脏致肝胆湿热、寒滞肝脉及肝郁日久,气郁血瘀。肝虚证主要是指肝血虚,肝阴虚,肝气虚,肝阳虚。

肝实证多由情志刺激所致,起初肝气郁结,出现情绪低落、胁肋胀痛、胸闷、脉弦等;再则如肝郁不甚,疏泄不及,则多出现脘腹胀闷、纳呆、大便不畅等中焦气机壅滞不通表现;如肝郁太过,乘脾犯胃,可表现为呕恶、嗳气、肠鸣腹痛、泄泻等胃气上逆、脾运失司症候,或者由于暴怒伤肝,肝风内动乘脾,脾虚不足;若肝胆湿热犯及中焦,临床可见黄疸、口干口苦、纳差、腹胀、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等症候;若寒滞肝脉,损伤脾阳可见小腹疼痛、疝气痛、畏寒喜暖、舌淡苔白、脉沉迟等,宜重用小茴香、乌药温脾暖肝、行气止痛,方如暖肝煎等;若肝郁日久,气郁血瘀,可见胁肋刺痛、腹胀、腹中痞块、肝掌、蜘蛛痣等表现。肝气虚证本身可见闷闷不乐、胆怯、四肢倦怠等症,肝气虚则生发之气不足、疏泄无能,可致脾气虚,应先补脾气,脾气足则肝气得补。张锡纯曰:“愚自临证以来,凡遇肝气虚弱、不能条达,用一些补肝药皆不效者,重用黄芪为主,而少佐理气之品,服之覆杯即见效验。”肝血虚以及肝阴虚可致肝体不足,进而影响肝主疏泄之用,若两者影响到脾胃,也可出现脘腹胀痛,食欲下降,便秘或泄泻等症状。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