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依靠实物、微观和当代新科技得以发展,而中医则是在几千年的经验中结合临床实践不断总结发展。这种经验总结与发展,通常采用中医传统的教育模式——“师传相承,师傅带徒”。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中医带徒的纪录,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就记有扁鹊拜师学医于长桑君。这些名医教授学生都是这种教育方式实行中医学的“医学教育”,日久以后,这些学生学业有成,他不但继承了老师的经验与理论,经之后长期的临床实践,加上自己实践经验,逐渐形成自己的理论及专长,这种有根有源又有独特见解的学术思想、学术流派就出现在中医学的发展史上。
历代这些医学大家、学者的研究成果都成为中医学事业向前发展的每个“链节”。这些学者都有不同的师承传受,又有不同的学术理论,在学术交流、争鸣,形成了各家学说、学术流派,成为中医学发展的“经典链节”,把它们串联起来,形成了一部完整的中医医学发展“链”。故“师传相承,师傅带徒”这个“医学教育”、“齿轮”运转,不断地推动中医学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了一条在中华文化大背景下,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医学发展史、医学教育史。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中医学的发展历程是一个由诸多元素组成的复杂而有序的系统。这些元素包括经典理论、各家学说、学术流派以及“师传相承,师傅带徒”的教育模式等。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医学发展的“链”,并在中华文化的背景下,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医学发展史和医学教育史。
但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后,全国相继建立了中医药大学,中医学教育逐渐地、全面地进入西化的以课堂教学为主的中医学教育,把几千年来的中医学教育取而代之,正如中医界有位领导讲:「中医中药和特色正在迅速蜕变和消亡」、「形势大好,危机四伏」、「几十年来没有培养出真正的中医」。有老中医说:「在五颜六色的表象下,已经没有中医的内涵」的「泡沫中医」。中医走向世界「是假中医出国」,回国后,因受到外国的「洗礼」,有的被提升为中医界的「领导」。现在的中医药大学某些人,不是去继承发扬中医药事业,而是关心自己「升职」大业,当了校长可以定位于什么级别的「官员」,各处级干部,可享受什么待遇,如何再往上「高升」,教员一级忙于考虑什么时候可升讲师、副教授、教授,要去发表多少论文、参加过什么实验,学校变成了这些莘莘学子角逐地位的「名利场」。所以,目前的中医大学是教不出真正的好中医,难怪社会上这些名老中医要疾声齐呼,中医学到了一个危险的时刻。
一、学院派中医治病效果不如民间中医
一纸处方十五天药,千元账单换不来疗效,民间老中医三剂药却让顽疾退散。
走进某三甲中医院门诊部,李女士带着患慢性胃炎的女儿已排队两小时。坐诊的副主任医师头也不抬地询问几句,电脑上迅速开出了十六味药组成的处方。“先吃半个月看看”,医生边说边叫了下一位。
账单显示:十四副药总计 986 元。然而服药十天后,孩子胃痛未减反增。无奈之下,李女士辗转找到郊区一位无证老中医。老人把脉五分钟,开出五味药的小方子:“三剂够了,不好再来”。药费仅 35 元,孩子两天后症状全消。
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而中医院的药价仍在攀升——杭州刘大妈开出 7 帖中药花费 350 多元,医保报销后仍需自掏近百元。她无奈地说:“以前一年吃三五个月中药,现在吃不起了。”
调查曾显示,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基本医疗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有些民间郎中的乡情、乡恋在慢慢褪色,不少身怀绝活的民间中医在逐渐消亡。如果再不重视,再不搜寻,再不采取传承举措,这些民间中医药秘方、绝活将成为美好的传说。
原卫生部部长高强曾表示,“我是中医的痴迷者、维护者、支持者,同时也是受益者,是民间中医治好了我 40 多年久治不愈的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药是中国的国粹,而且是中国国粹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我愿意为了中医药去呐喊。”
医院中医为何集体失灵?
当中医院成为主流,中医的魂却悄然消散。据统计,全国 80 万中医从业人员中,真正能临床的仅 30 万左右,而临床水平不错的不足 3 万人。
问题的根源始于学院教育。一位资深中医痛心指出:“科班中医基本是大学培养出来的废才。”这话虽刺耳却揭露残酷现实:中医教育已陷入系统性困境。
在中医药大学,学子们面临六大困局:所学理论严重西化;拿证前禁止临床;中医中药分家、针灸与理论割裂;临床经验丰富的教师奇缺;过半课程是西医、英语等无关科目;评价机制唯分数论。
民间中医的生存智慧。当医院中医集体迷失时,民间却藏着真正的生机。那些被定义为“非法行医”的民间中医,在严苛环境中练就了真功夫。
“临床没有疗效,他们活不下去”,一位研究者道出关键。民间中医没有医院保护伞,没有固定工资,疗效就是他们的生命线。在严打下,没有真本事的早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