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知!9 个常用穴位养生指南,经络气血调和就靠它

8次阅读

中医认为“经络通,则气血和”,穴位按摩是通过刺激经络上的特定点位,调节气血运行,缓解局部或全身不适的便捷养生方式。以下梳理 9 个常用穴位的定位、适用场景及按摩要点,强调需根据症状辨证选择穴位,按摩力度与频率需适中,避免盲目操作导致不适(急性病或重症需先就医,穴位按摩仅为辅助调理)。

一、9 个常用穴位的定位与对症应用

必知!9 个常用穴位养生指南,经络气血调和就靠它插图

每个穴位对应特定经络与病症,掌握简单定位方法与适用场景,可快速缓解日常常见不适。

1. 委中穴:缓解腰痛的“腰背救星”

定位方法:位于膝关节后方,腘横纹正中点(膝盖弯曲时,腿后凹陷处的正中间),左右腿各 1 个。

适用情况:适用于各种腰痛,尤其适合腰肌劳损、久坐久站导致的腰部酸痛(如办公室久坐后腰痛)、腰扭伤后的疼痛,也可辅助缓解膝关节不适。

按摩逻辑与要点:

– 中医有“腰背委中求”之说,委中穴是膀胱经上的重要穴位,按摩可疏通腰背经络、促进气血运行,快速缓解腰部气血阻滞导致的疼痛;

– 按摩时可采用“点按法”:用拇指指腹垂直按压穴位,力度以有酸胀感为宜,每次按压 3 - 5 秒,重复 10-15 次,两侧交替进行;也可在腰痛时拍打委中穴(手掌空心拍打,力度适中),促进气血流通。

注意:孕妇慎用;有静脉曲张者(腿后血管凸起)按摩力度需减轻,避免加重血管负担。

2. 内关穴:缓解胃痛的“胃部调理穴”

定位方法:位于前臂掌侧,腕横纹上约 2 横指(约 3 厘米)处,两条明显肌腱之间(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左右臂各 1 个。

适用情况:适用于胃部不适,如胃痛、胃胀、恶心、呕吐(如胃炎引发的胃痛、晕车晕船导致的恶心),也可辅助缓解心悸(情绪紧张时心慌)。

按摩逻辑与要点:

– 内关穴是心包经上的穴位,可调理气血、和胃止痛,通过刺激穴位能缓解胃部气血阻滞或胃气上逆导致的不适;

– 按摩时用拇指指腹按揉穴位,顺时针、逆时针各按揉 1 分钟,力度以有酸胀感且能耐受为宜;胃痛发作时可加重力度按揉,持续 1 - 2 分钟,缓解疼痛效果更明显。

注意:按摩时避免用力过猛,防止损伤前臂肌腱;脾胃虚寒者(胃痛伴怕冷)按摩后可喝温水,增强调理效果。

3. 太溪穴:改善脱发的“补肾养发穴”

定位方法:位于足内侧,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脚踝内侧凸起骨头与脚跟上方肌腱的中间凹陷),左右脚各 1 个。

适用情况:适用于肾虚导致的脱发(如头发稀疏、易掉发,尤其头顶脱发)、头晕耳鸣(如熬夜后耳鸣)、腰膝酸软(如肾虚导致的腰部无力),也可辅助缓解足跟痛。

按摩逻辑与要点:

必知!9 个常用穴位养生指南,经络气血调和就靠它插图1

– 太溪穴是肾经上的原穴,中医认为“肾其华在发”,按摩可补肾气、益精血,从根源改善肾虚导致的脱发,同时滋养肝肾、缓解腰膝不适;

– 按摩时用拇指指腹按揉穴位,每次按揉 2 - 3 分钟,力度以有酸胀感为宜,每日 1 - 2 次;脱发严重者可在睡前按摩,促进夜间肾脏修复与精血生成。

注意:阴虚火旺者(按摩后出现口干、手足心热)需减少按摩频率;有严重肾病者(如肾衰竭)需在医生指导下按摩。

4. 人中穴:应急急救的“生命急救穴”

定位方法:位于面部,鼻唇沟(鼻子下方与上嘴唇之间的凹陷)上 1 / 3 与下 2 / 3 交界处,面部正中线处。

适用情况:仅用于紧急情况,如突发晕厥(如低血糖、中暑导致的短暂昏迷)、溺水后的急救(意识丧失时),是急救时的“临时唤醒穴”,日常不用于常规养生。

按摩逻辑与要点:

– 人中穴是督脉上的穴位,刺激可激发人体阳气、恢复意识,紧急时通过强烈刺激能快速唤醒昏迷者;

– 急救时采用“掐按法”:用拇指指甲垂直掐按穴位,力度以能让患者有痛感为宜(昏迷时需稍用力),持续掐按 10-15 秒,同时呼叫患者,观察意识恢复情况。

注意:仅用于急救,日常禁止频繁掐按(易损伤皮肤、引发疼痛);若急救后患者未恢复意识,需立即拨打急救电话,不可依赖穴位按摩延误治疗。

5. 曲池穴:缓解咽痛的“清热利咽穴”

定位方法:位于肘部外侧,屈肘时(手臂弯曲成 90°),肘横纹外侧端凹陷处(肘部外侧凸起骨头的凹陷处),左右臂各 1 个。

适用情况:适用于咽喉肿痛(如风热感冒引发的咽痛、扁桃体发炎导致的疼痛),也可辅助缓解肘部不适(如网球肘)、高血压导致的头晕。

按摩逻辑与要点:

– 曲池穴是大肠经上的穴位,能清热泻火、疏通经络,通过刺激可清除体内热邪,缓解热邪上攻导致的咽喉肿痛;

– 按摩时用拇指指腹按揉穴位,每次按揉 2 分钟,力度以有酸胀感为宜;咽痛严重时可配合“按揉 + 拍打”:先按揉 1 分钟,再用手掌拍打曲池穴周围(肘部外侧),促进热邪排出。

注意:风寒感冒咽痛(伴恶寒、流清涕)慎用,曲池穴偏清热,可能加重寒证;孕妇按摩力度需减轻。

6. 神门穴:改善失眠的“安神助眠穴”

定位方法:位于腕部掌侧,腕横纹尺侧端(靠近小指一侧的腕横纹端点),凹陷处(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中),左右腕各 1 个。

适用情况:适用于失眠,尤其适合入睡困难、多梦、夜间易醒(如压力大导致的失眠、神经衰弱引发的睡眠差),也可辅助缓解情绪烦躁(如焦虑导致的心烦)。

按摩逻辑与要点:

– 神门穴是心经上的原穴,可养心安神、调节心神,通过刺激能缓解心神不宁导致的失眠,帮助平复情绪、促进睡眠;

– 按摩时用拇指指腹轻轻按揉穴位,顺时针按揉 1 - 2 分钟,力度以轻柔酸胀为宜,睡前半小时按摩效果最佳;也可在失眠时按压穴位,持续 1 分钟,帮助快速平静心神。

注意:按摩时避免用力过大,防止损伤腕部神经;阴虚火旺失眠者(伴手足心热)按摩后可喝少量温水,避免口干。

7. 合谷穴:缓解牙疼的“牙痛克星”

定位方法:位于手背虎口处,第 2 掌骨桡侧的中点处(将拇指与食指张开,手背凸起的第 2 根骨头的中间位置),左右手各 1 个。

适用情况:适用于各种牙疼,如蛀牙引发的疼痛、牙龈炎导致的牙龈肿痛、智齿发炎后的疼痛,也可辅助缓解头痛(如偏头痛)、面部肿痛(如腮腺炎)。

按摩逻辑与要点:

– 中医有“面口合谷收”之说,合谷穴是大肠经上的穴位,可疏通面部经络、清热止痛,快速缓解面部与口腔的气血阻滞导致的疼痛;

– 按摩时用拇指指腹垂直按压穴位,力度以有明显酸胀感为宜,牙疼发作时可持续按压 1 - 2 分钟,两侧交替进行;也可采用“按揉法”,顺时针按揉 1 分钟,增强止痛效果。

注意:孕妇禁用(合谷穴有兴奋子宫的作用,可能影响胎儿);有拇指关节损伤者(如腱鞘炎)按摩力度需减轻。

8. 孔最穴:缓解咳嗽的“止咳润肺穴”

定位方法:位于前臂掌侧,腕横纹上约 7 横指(约 10 厘米)处,桡骨内侧(靠近拇指一侧的前臂骨头内侧),左右臂各 1 个。

适用情况:适用于各种咳嗽,尤其适合感冒引发的咳嗽、支气管炎导致的咳嗽(如干咳少痰或咳嗽伴少量白痰),也可辅助缓解咯血(少量咯血时,需先就医排除严重病因)。

按摩逻辑与要点:

– 孔最穴是肺经上的穴位,可润肺止咳、疏通肺络,通过刺激能缓解肺部气血阻滞或肺燥导致的咳嗽,促进肺部痰液排出;

– 按摩时用拇指指腹按揉穴位,每次按揉 2 - 3 分钟,力度以有酸胀感为宜;咳嗽频繁时可增加按摩频率(每日 3 - 4 次),配合深呼吸,增强润肺效果。

注意:咳嗽伴黄脓痰(风热咳嗽)按摩后可喝温水;有严重肺部疾病者(如肺炎)需先治疗原发病,穴位按摩仅为辅助。

9. 梁丘穴:缓解头晕的“头晕缓解穴”

必知!9 个常用穴位养生指南,经络气血调和就靠它插图2

定位方法:位于大腿前侧,膝关节上方,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上缘连线的中点处(膝盖外侧凸起骨头向上约 10 厘米,大腿前侧肌肉隆起处),左右腿各 1 个。

适用情况:适用于各种头晕,如气血不足导致的头晕(如蹲起后头晕)、情绪紧张引发的头晕、膝关节不适(如膝关节炎导致的疼痛),也可辅助缓解胃痛(如饮食不当导致的胃痛)。

按摩逻辑与要点:

– 梁丘穴是胃经上的穴位,可调理气血、和胃止痛,通过刺激能改善气血运行,缓解气血不足或气血阻滞导致的头晕,同时兼顾胃部与膝关节调理;

– 按摩时用手掌根部按揉穴位,力度以有酸胀感为宜,每次按揉 1 - 2 分钟,两侧交替进行;头晕发作时可坐下或躺下按摩,避免站立按摩时摔倒。

注意:高血压导致的头晕(血压≥140/90mmHg)需先控制血压,按摩仅为辅助;有大腿肌肉损伤者(如肌肉拉伤)按摩需延后,待损伤恢复后再进行。

二、穴位按摩的 3 个核心原则

1. 辨证选穴,对症应用

穴位按摩需根据不适类型选择对应穴位,避免“盲目按摩”:

– 如腰痛选委中穴,胃痛选内关穴,不可用缓解牙痛的合谷穴按摩腰痛,否则不仅无效,还可能加重不适;

– 若不确定不适原因(如不明原因的剧烈头痛、持续胃痛),需先就医明确病因,再配合穴位按摩,避免掩盖严重疾病(如脑瘤引发的头痛、胃溃疡导致的胃痛)。

2. 力度适中,避免损伤

按摩力度需以“有酸胀感且能耐受”为标准,不可过轻或过重:

– 过轻(无酸胀感):无法有效刺激穴位,达不到调理效果;

– 过重(疼痛难忍):可能损伤穴位周围的肌肉、肌腱或神经(如按揉内关穴用力过猛导致前臂疼痛);

– 特殊人群(老人、儿童、体质虚弱者)按摩力度需减半,以轻柔为主,防止身体不耐受。

3. 配合生活习惯,增强效果

穴位按摩是“辅助调理”,需结合良好生活习惯才能最大化效果:

– 如按摩太溪穴改善脱发时,需避免熬夜(减少肾精耗损)、多吃黑芝麻(补肾养发);

– 按摩神门穴改善失眠时,需睡前不刷手机(减少神经兴奋)、保持卧室安静(营造睡眠环境);

– 单一依赖穴位按摩,不调整不良习惯,难以从根源解决问题。

三、常见认知误区与正确应对

1.“穴位按摩能‘根治’所有不适”:穴位按摩仅适用于日常轻微不适(如腰肌劳损、轻度胃痛),对急性病(如急性阑尾炎引发的腹痛)、重症(如癌症导致的疼痛)无效,不可替代药物或手术治疗,出现严重不适需立即就医。

2.“按摩时间越长,效果越好”:每个穴位按摩时间以 1 - 3 分钟为宜,过度按摩(如按揉委中穴 10 分钟以上)会导致局部肌肉疲劳、酸胀加重,反而影响调理效果。

3.“所有人都能按摩所有穴位”:部分穴位有禁忌人群,如合谷穴孕妇禁用、委中穴静脉曲张者慎用,按摩前需明确自身情况,避免禁忌穴位带来风险。

四、总结:穴位养生的核心价值

必知!9 个常用穴位养生指南,经络气血调和就靠它插图3

9 个常用穴位是日常养生的“便捷工具”,通过简单定位与按摩,可快速缓解腰痛、胃痛、失眠等常见不适,适合日常保健与应急调理。但需注意,穴位按摩的核心是“辅助缓解”,不能替代专业医疗,出现持续不适或重症时,需及时就医,结合科学治疗与穴位按摩,才能真正保障健康。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