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胃疼,疼得只能趴着、大滴大滴的流汗、脸色惨白、作呕、呻吟——按内关、公孙 – 内关穴的位置在前臂正中处,腕横纹上 2 寸的地方,而公孙穴则位于足内侧缘,在第 1 跖骨基底的前下方。内关和公孙都属于八脉交会穴的一对,主要专治心、胸、胃的疾病。
2. 口臭,轻轻在舌头中段刮几下,闻一下小勺子,有难闻的味道——按大陵 – 在手掌和手臂的交界处,在弯曲手腕时就会出现一条中央的横纹比较明显,大拇指弯曲,用指尖或者是指甲尖掐这个穴位,以顺时针的按摩,此穴位称为天然的口气清新剂,能够清火降火,祛除胃热,清新口气。
3. 得感冒了,怕冷,但是不发热,不出汗,鼻塞流清涕,咳嗽痰稀白,八成是风寒感冒——按风池 – 此穴位的位置在颈后两根大筋上端凹陷部位,操作的时候,可以用手指对这个穴位采取适当力度来回搓擦,并配合使用按揉手法,直到这个部位发热,同时感觉到浑身轻松为止。
4. 咳嗽不停,喉咙有痒痒的感觉,吐出来的痰稀薄、颜色较白,八成是风寒咳嗽——按太渊 – 仰掌,当掌后第一横纹上,用手摸有脉搏跳动处的桡侧凹陷者中即是。主治:咳嗽气喘、痰多气短,咯血胸痛、咽干咽痛;心痛心悸、无脉症;手腕疼痛无力。
5. 五心烦热,手心、脚心,包括胸前都感觉到烦热,盗汗出现,这可能是肾阴虚的信号——按太溪穴 – 太溪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脚跟筋腱之间的凹陷处。这个穴位它是一个大补穴,凡是由于肾虚而引起的各种症状,我们都可以通过刺激这个穴位来得到改善。
6. 视力下降,看东西有点模糊,眼睛还干涩——按太阳穴 – 平时如果工作时间过长,用眼过度,太阳穴会有胀痛的不适感,这就是大脑告诉我们,已经疲劳了需要休息,每天花一分钟时间轻柔的按摩这个穴位。
7. 不小心碰碰撞撞,导致跌打损伤——按鹤顶穴 – 位置:在膝上部,屈膝,髌底的中点上方凹陷处。功效:膝痛、腿痛、膝关节酸痛、腿足无力、下肢痿软、瘫痪。
8. 经期每日的失血量多于 80ml,或月经量较自己以往明显增多——按行间穴 – 位于大脚趾和二脚趾之间的间隙上。按摩方法为按压式,用拇指直接去按压行间穴,按压 5 秒左右至有酸痛感后,休息 5 秒,再进行按压,反复操作 10-20 次左右。
9. 牙齿,牙齿有时候不痛了,还是下意识地去碰牙齿,一碰,还是倒吸一口气——三要穴 – 下牙疼时,就不定时地从上到下按揉合谷、曲池、手三里这三个穴位,每个穴位 2 分钟。这样即使不扎针,也会减轻牙痛和祛除牙肿。
10. 经常便秘,一开始不算怎么严重,就是每天早晨蹲坑都感觉后面干,费力——按手三里 – 在中医当中,便秘跟大肠经受阻有很大的关联,所以,保持大肠经通畅对于改善便秘的情况大有帮助,手三里是大肠经在手臂部一个非常容易拥塞的点,因为这个地方比较“繁忙”,就容易拥堵。
11. 耳鸣刚开始症状很轻,只是偶尔感觉耳鸣,今年耳鸣症状加重——按揉印堂穴 – 这个穴位在两眉头的连线中点,方法是用手指按在印堂穴上,适量的用力由轻渐重的轻揉约 1 分钟,此方法具有安神的作用。
12. 月经周期之前或月经周期期间会惑到腰酸、下腹坠胀,还有全身乏力、容易激动闹脾气——按百会穴 – 每天晚上灸 15 分钟左右,有利于入睡。这个方法对妇女产后失眠效果尤其好,患产后失眠的人,使用这个方法,每天灸 1 次,一般连续灸四五天就能治愈失眠问题。
13. 肛门出现异常感觉,如瘙痒、肛门不洁、肛门潮湿,可能是得了痔疮——按摩承山穴——在凳子上坐好,将腿抬到平等高度的凳子上,翘起拇指按压十秒钟,力度不要过大,能够配合提肛运动一同做,每天做 100 次左右,感到小腿发麻、微痛即可。长期坚持下去,关于各种痔疮的止痛消炎作用都很不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