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很多我们以为“没用”的东西,早已被《中华本草》收录名册,甚至在现代医学中也找到了它们的身影。今天就来聊聊 5 种被严重低估的中药材,它们有的被当杂草,有的当洗碗布,还有的被当柴火烧,实在太可惜了!
一、鱼腥草:被嫌“臭”的名贵抗炎药材
鱼腥草的味道确实不讨喜,很多人一闻就皱眉。在农村,它常被拔掉当杂草处理,甚至有人用它刷锅洗碗。但你知道吗?这个“臭草”,其实是国家药典收录的 一类抗炎中药材。
现代药理研究发现,鱼腥草含有槲皮素、癸酰乙醛等活性成分,具有 清热解毒、抗病毒、抗菌抗炎 的作用。北京协和医院等多家机构的研究表明,鱼腥草提取物对呼吸道感染、上呼吸道炎症有良好辅助治疗效果。
2003 年“非典”期间,《中华中医药杂志》刊文指出,鱼腥草是多个抗疫方剂的核心药材之一。如今,它还常用于治疗扁桃体炎、咽喉肿痛等疾病。
但要注意,鱼腥草性寒,体质虚寒的人不宜长期服用。若有慢性支气管炎、肺热咳嗽等问题,建议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
二、艾草:曾被当柴火烧,如今是妇科“黄金草”
小时候,很多家庭把艾草捆成一捆,往灶里一扔,烧火做饭用。但现在,艾草已经“身价倍增”,被称为“妇科圣药”。
《本草纲目》记载:“艾叶能灸百病。”现代研究证实,艾草中的挥发油具有 温经止血、调理气血、抗菌驱寒 的作用。特别是在痛经、宫寒不孕、月经不调等妇科问题上,被广泛用于艾灸和药浴。
中国中医科学院的研究指出,艾灸对调节女性生殖内分泌系统有显著疗效。每年冬天,三甲医院的中医门诊里,排队做艾灸调理的女性患者络绎不绝。
艾草虽好,但不宜直接燃烧吸入烟雾,也不建议未经处理直接泡脚,最好选择正规渠道购买经过净化处理的艾绒制品。
三、蒲公英:被当野菜拔掉,其实是天然“消炎利胆王”
很多人见到蒲公英第一反应就是:“这不就是马路边的野草吗?”甚至还有人晒图炫耀铲掉一整片蒲公英“除草成功”。其实,它是国家卫健委推荐的抗菌中药之一,并被《中药大辞典》高度评价。
蒲公英全草可入药,含有蒲公英甾醇、黄酮类、胆碱等成分,具有 清热解毒、抗菌、利胆、抗炎 等多重功效。对乳腺炎、肝胆疾病、泌尿系感染有良好辅助作用。
2021 年,北京中医药大学联合研究团队在《中草药》期刊指出,蒲公英对革兰氏阳性和阴性菌均有较强抑制作用。
但需要提醒的是,市场上很多“蒲公英茶”并非正品,有些甚至是其他植物冒充。外形一致并不代表成分相同,建议到药房或医院开具正规处方。
四、枇杷叶:掉下来扫掉的叶子,竟是治疗咳嗽的良药
秋冬时节,枇杷树叶子一掉,一扫一大堆。多数人嫌它多毛扎手,直接丢弃。但其实,枇杷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录的药材,主治 肺热咳嗽、胃热呕吐。
其药效来源于内含的熊果酸、齐墩果酸、鞣质等成分,具有 润肺止咳、清热化痰 的作用。尤其适用于秋冬干燥季节,缓解干咳、咽痒、痰少等症状。
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在 2020 年发布的临床观察数据显示,使用枇杷叶煎剂治疗风热咳嗽的患者,症状改善率达到 83.4%。
不过,鲜枇杷叶含有细小绒毛,若直接煎煮容易引起咽喉刺激,建议使用经过刮毛处理的干品或制剂使用。
五、黄连:苦得难以下咽,却是消炎止泻的“猛将”
黄连的苦,很多人都尝过;在不少农村,它甚至被当成“苦草”避而远之。但正是这股苦味,成就了它的强大药性。
黄连被誉为“中药界的抗生素”,主要含有小檗碱(berberine),具有 强效抗菌、抗炎、清热燥湿 的作用。尤其在治疗急性肠炎、痢疾、口腔溃疡等方面,被广泛应用。
权威医学期刊《中国药理学报》曾发表研究指出,小檗碱对幽门螺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多种病原菌有显著抑制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黄连药性极寒,体质虚寒者慎用,孕妇、儿童也应避免随意服用。日常若出现腹泻等症状,最好在医生指导下选择是否使用黄连类药物。
写在最后:别让“身边的宝”被当成“废草”
这 5 种中药材,其实很多人都见过、摸过甚至用错过。它们不是“偏方”,也不是“土法”,而是被国家药典认可、现代研究验证、临床有效使用的中药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