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1

24次阅读

方剂与辨证论治

一、方剂与病证

1. 方剂是临床辨证论治的产物

2. 方剂的产生是以辨证为依据的

3. 方剂是针对具体病证作出的针对性治疗的方案

(方证相关)

1. 方证相关又称“方证对应”,民方与证之间的类似锁钥对应关系。

2.“方证相关”的程度即谴药组方的配伍与主治病证的病机之间的相关程度,是决定方剂疗效的关键。

二、方剂与治法

治法:即治疗方法。指临床辨证审因之后,在治疗原则的指导下,针对病证的病因病机所拟定的治疗方法。

治法针对病机 – 法随证立

治法具有多体系的特点

病机的多体系特点决定了治法的多体系特点如: 六经治法体系、卫气营血治法体系、三焦治法体系、脏腑治法体系

方剂与治法:方从法出,以法统方

以法统方:以法组方(组织)、以法遣方(运用、选择)、以法类方(分类)、以法释方(解释)

三、八法

即:汗,和、下、消、吐、清、温、补

(一)汗法

1. 定义是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等作用,使在表之六淫邪气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

2. 适应病证 适用于外感表证、麻疹初起、疮疡初起以及水肿、痢疾、疟疾而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等表证者。

3. 常用分类 根据病邪之性质分为辛温解表、辛凉解表;

根据体质有强弱分为解表、扶正解表。

4. 使用注意

(1)辨清病邪的性质。

(2)中病即止,慎勿过量。

(3)兼顾兼挟病证。

(4)不宜久煎。

(二)吐法

1. 定义是通过涌吐的作用,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以及毒物等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治法。

2. 适应病证 适用于中风痰壅、宿食壅阻胃脘、毒物尚在胃中、痰涎壅盛的癫狂、喉痹,以及干霍乱吐泻不得等,属于病情急迫而又急需吐出之证。

(三)下法

1. 定义是通过荡涤肠胃、排出粪便、攻逐水饮等的作用,使停留在肠胃的有形积滞,以及留滞体内的水饮邪气从下而去的一种治法。

2. 适应病证 适用于燥屎内结、冷积不化、瘀血内停、宿食不消、结痰停饮以及虫积等。

(四)和法

1. 定义是通过和解与调和的作用,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种方治法。

2. 适应病证适用于邪犯少阳、肝脾不和、寒热错杂表里同病等。

(五)消法

1. 即通过消食、行气、活血、化湿、消痰、散结、驱虫等作用, 消除体内因气、血、痰、水、虫、食等久积而成的痞满痕聚癥结等有形之邪渐消缓散的治疗方法。

2. 适用于病程较长、积滞较坚实的有形实邪。

(六)清法

1. 定义是通过清热、泻火、凉血等作用,使在里之热邪得以解除的一种治法。

2. 适应病证 适用于热证、火证、热盛成毒以及虚热等证。

3. 常用分类分为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清脏腑热、清虚热。

4. 使用注意

(1)不可滥用,注意顾护正气。

(2)“真寒假热”证,不可误用。

(七)温法

1. 定义是通过温里祛寒的方法,使在里之寒邪得以消散的一种方法。

2. 适应病证 适用于脏腑的陈寒痼冷,寒饮内停,寒湿不化,以及阳气衰微之证。

(八)补法

1. 定义是通过滋补温养以恢复人体正气,治疗虚证的一种方法。虚证有气、血、阴、阳之分,所以补法有补气、补血、补阴、补阳以及气血双补、阴阳双补、补心、补肝、补肺、脾、补肾、滋补肝肾、补脾养心等。

2. 适应病证:适用于 (1) 虚证。(2)正虚感邪。

3. 常用分类分为补气、补血、气血双补、补阴、补阳、阴阳双补。

4. 使用注意

(1)辨清虚损证型,不可滥用补法

(2)应善用“通补”,不宜“呆补”

 

第四章 方剂的组方理论

第一节 药物配伍

1. 配伍的概念

指根据病情的需要和药物的性能,有选择的将药物与药物配伍在一起使用。

2. 药物配伍的作用

* 同类相须,增强药力

* 异类相使,协同作用

* 控制多功用的单味中药的功效发挥方向

* 相反相成: 寒热并用、补泻同施

升降相随、散收同用

刚柔相济、通涩并行

* 扩大治疗范围

* 制毒纠偏

* 引经报使

第二节 方剂的组成

1. 结构要求

方剂组成的基本结构要求可保证方剂主次分明、全面兼顾、扬长避短、增效减毒。

2. 君臣佐使

“主病之为君,佐君之为臣,应臣之为使。

“君臣有序,相与宣摄,则可以御邪除病矣。

·君药

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 力大者为君

* 主病之为君

“君药分量最多,臣药次之,佐使药又次之,不可令臣过于君。”

·臣药

1. 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作用的药物:

2. 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

·佐药

1. 佐助药:

(1)协助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的药物。

(2)直接治疗次要的兼病或兼证的药物。

2. 佐制药: 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或峻烈之性的药物。

3. 反佐药: 根据病情的需要,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使药

1. 引经: 归经、引经报使,引药力直达病所。

2. 调和: 甘草被称为“国老”

引经药

太阳经: 羌活、藁本   太阴经: 苍术

阳明经: 白芷、葛根    少阴经: 细辛

少阳经: 柴胡、黄苓   厥阴经: 川芎、青皮

载药上行: 桔梗    引药下行: 牛膝

病证症结合的组方思路

辨病与辨证结合,病→证→症三者结合起来选药配伍思路,可以提高组方对病情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因病选药

1. 病: 反映了病理变化的全部演变过程,包括各个阶段的“证”和若干特定的“症状”

2. 针对某些病选择具有一定专属性的有效方药 – 即“因病选药’。

因证配伍

1. 证: 是中医学特有的概念,是对病因、病位、病性、病势的整体反映状态,是疾病当时的不同阶段综合反应的核心

2. 综合考虑病机,不少中药以治“证”为专长。

“证同治亦同,证异治办异“

因症用药

1. 症状是疾病的个别表面现象,是病人的主观感觉但是症状的轻重往往反映证的变化和病情的缓急。

2. 症状对“证”的发展起重要作用,有时影响疾病的转归。在审查病机的基础之上,对某些症状的处理是很必要的。

 

第三节 方剂的变化

1. 药味增减变化

君药的加减变化,必然导致原方主治、功用的改变。君药不可减掉。

臣药的加减变化: 配伍关系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原主治证及功效某种程度的变化。

佐药的加减变化: 这种加减适应一些次要的兼证的需要,不会引起根本功效的改变。

2. 药量的变化

药量的加减变化会导致药力变化以及君臣佐使变化,从而导致功用变化及主治变化。

3. 剂型的变化

剂型不同的同一首方剂,有不同的功用缓峻及主治病情轻重。

汤剂制备的方法

煎药用具

1. 宜用瓦、砂锅。

2. 忌用铁、铜锅。

磁者次之”3. 古人:“银为上,

、煎药用水

1. 洁净的冷水。

2. 古人: 流水、泉水、甘澜水、米泔水。

三、煎药火候

1. 一般先武火,沸腾后文火。

2. 解表剂、泻下剂→ 用武火。

3. 补益剂→ 用文火。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