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金丸:两味药组成的经典方,主治胃痛、胃胀、吐酸水

4次阅读

张仲景《伤寒论》曰,古语有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金匮要略》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将未病先防、已病防传作为治未病的重要内容。足厥阴肝经与足太阴脾经同起于大趾,两经在内踝上八寸处交出,足阳明胃经与足少阳胆经同循于眦,以目贯通,且脾与胃,肝与胆,经络在内相互络属,在外相互衔接,与诸经配合,沟通机体内外,一经病变,邪气即可循经相传,病及它经它脏。肝属木,主疏泄;脾(胃)属土,升清降浊,脾胃的升降为肝气的畅达奠定基础,肝气的疏达为脾胃的升降疏通道路。肝的疏泄调节、胆汁有规律地排泄均可促进脾(胃)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反之,脾主运化功能正常,肝阴得以滋养,肝用才能调畅有度。

肝藏血,脾统血,肝脾共同协作维持血液循脉道运行而不溢于脉外,且使血液随人之动静顺利出入、循环不止而不致成为瘀血。肝主疏泄可疏利三焦,通调水道,脾能运化水湿,共同调节机体的水液代谢。生理上肝脾相互依存,病理上肝克脾,肝脾不调。若肝气失疏,肝病症候随即出现,不久脾胃症候亦表现出来。脾气健运,气血调和,肝病方能尽快痊愈。反之中土亏虚,肝失所养,会使肝病加重甚至恶化。笔者跟随导师在临床学习中发现肝病常常先见右胁或两胁胀痛、胸闷、善太息、口干口苦、脉弦等,继而出现腹胀、嗳气、恶心欲吐、纳呆、便溏、苔白腻等脾失健运表现,且很多慢乙肝患者以乏力、腹胀、恶心、厌油腻、纳呆等脾胃症状为主要表现,或兼有右胁部轻微胀痛等表现,治宜疏肝健脾。可见肝病实脾治法确有其生理病理及临床基础。

左金丸:两味药组成的经典方,主治胃痛、胃胀、吐酸水插图

中医理论很奇妙,妙在“整体观”,它认为人与社会、自然环境是一个整体,

人必须在这个整体环境里才会活得下去,所以中医治病会考虑人的吃、住、行、心情、气候、节气等等。

同理,中医也认为五脏是一个整体,彼此有很紧密的联系,密不可分,所以才会衍生出“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

五行相生简单来说就是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五行相克是指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而五行分别代表五个脏腑,金代表肺脏、水代表肾脏、木代表肝脏、火代表心脏、土代表脾脏。

只要一个脏器生病了,其他脏腑也会受到牵连并不是毫无关系的,所以张仲景《伤寒论》说,古语有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

就是说,如果大夫看到患者肝脏生了病,一定要知道肝脏的病会影响到脾脏,因为肝气克伐脾土,要做好保护脾脏的准备。

反过来说,如果一个人脾胃不好,整天胃痛,按照五脏整体观念可以得出,病因并不只在脾胃,根本原因可能出在肝脏上面。

在中医中,有一个典型的证型,虽然胃脾胃不适,但是根本原因却是肝的问题,最终导致既伤肝又伤胃,这个证型叫做肝火犯胃。

大家都知道一个常识,一般脾气不好的人,脾胃容易出问题,一生气就容易胃痛、胃胀、吐酸水、嘴里发苦,这就是典型的肝火犯胃。

有个患者,是个三十来岁的小伙子,脾气大,脾胃不好,经常胃胀、胃痛、吐酸水,

每天早晨起床时感到嘴里发苦,再就是老想吐酸水,又吐不出来,嘴里也是感觉酸酸的。

虽然症状不是很严重,但是这样也是很苦恼,于是找出了之前吃过的很多中成药,香砂养胃丸、理中丸、胃泰颗粒等等,吃过一阵没有好转,于是便来求助。

我仔细询问他的情况,得知这次胃病是因为一次生气导致的,现在除了晨起口苦、想吐酸水、嘴里发酸以外,还感觉两侧胁肋部不太舒服、胀得难受。

左金丸:两味药组成的经典方,主治胃痛、胃胀、吐酸水插图1

我便告诉他,你的胃病根源找到了,根本原因就是肝火犯胃。

肝气太旺盛,没有得到宣发,在体内化成了一股火,木克土,肝火自然克伐脾土,导致胃失和降,所以才会出现呕恶、吞酸、口苦的症状。

并且,肝的经脉在两侧胁肋部经过,肝火旺盛,会导致胁肋胀痛。

当务之急是清泻肝火,消除疾病之源,否则服用少健脾胃的药也是白搭。

我建议他服用左金丸,暂停其他健脾的药。

他按照我说的方子,让药店给做了 2 周的丸药按时服用。

结果,还能等吃完 2 周,他的胃病就好了,胁肋胀痛的感觉也消失了,直呼中医太神奇了。

左金丸是什么药呢?竟然有如此神效。

左金丸,又名回令丸,出自《丹溪心法》,在古籍中是治疗肝火犯胃的要药。

左金丸的组成也非常简单,只有黄连和吴茱萸两味药,关键是黄连和吴茱萸的比例特殊,按 6:1 的比例做成丸药,每次服用 3 - 6 克,每日 2 次。

朱丹溪《局方发挥》中,在提到黄连、吴茱萸治疗吞酸之前,对吞酸、吐酸形成的机理作过解释:“吐酸是吐出酸水如醋,平时津液随上升之气,郁结而成。郁结之久,湿中生热,故从火化,遂作酸味,非热而何?其有积之于久,不能自涌而出,伏于肺胃之间,咯不得上,咽不得下,肌表得风寒则内热愈郁,而酸味刺心。肌表温暖,腠理开发,或得香热汤丸,津液得行,亦得暂解,非寒而何?”

论中并未提及肝火。实际上,吴茱萸暖肝,尚可温胃;黄连清心、清肝,尚可清胃。黄连苦寒清胃,人人熟知,而吴茱萸温中,多被医者所忽视。《汤液本草》吴茱萸条下有:“《珍》云:温中下气,温胃。”《本草纲目·果部第三十二卷》吴茱萸条下:“(时珍曰)茱萸辛热,能散能温;苦热,能燥能坚。故其所治之症,皆取其散寒温中、燥湿解郁之功而已。”二药相伍,辛开苦降,温中下气,苦燥寒清,可直接治疗湿热中阻之吞酸、嗳气、脘痞、嘈杂诸病症。

左金丸:两味药组成的经典方,主治胃痛、胃胀、吐酸水插图2

谈到辛开苦降,我们通常会想到干姜配黄连,会想到半夏泻心汤等。笔者治疗湿热中阻之心下痞证,多取用半夏泻心汤方。如伴反酸,哪怕患者描述偶发、症轻,也多加用吴茱萸,疗效较好。

下面,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左金丸的组成。

首先说一下黄连这味药。要说起喝中药的滋味,百分之八九十的人肯定会说中药太苦了。

虽然不是所有的中药都是苦的,但是苦味的中药确实是让人印象深刻。

苦味的药都有一个特性,就是苦寒清热,那么黄连也不例外,甚至还是苦寒药的杰出代表。

黄连,颜色是黄色的,而且根上长满疙瘩,宛若串连在一起的珠子,所以叫做黄连。

如《唐本草》就说,江东黄连节如连珠。黄连素来以苦著称,俗话说,哑巴吃黄连,有苦不能言,可见黄连味道之苦。

根据中医理论,苦味入心,苦能清热,所以黄连能够入心清火,可以治疗心火亢盛之失眠。

黄连之苦,不但能够清热,还能够燥湿,胃中有湿热,会阻碍中焦气机升降而造成痞满,黄连清热燥湿,可以清胃热除痞。

黄连味苦,苦能清火,胃火炽盛则能耗伤津液导致消渴,黄连清热保津,能治消渴。

左金丸为清降肝火之剂,却选用了擅入心经的黄连为君药,此乃“实则泻其子之法”的具体体现。

黄连清泻肝火,使肝火得清,自不横逆犯胃;而黄连又善清泻胃热,胃火降则其气自和。

如《本草纲目》中所说,“黄连大苦大寒,用之降火燥湿,中病即当止”。

有黄连这味苦寒清热的药,肝火、胃火导致的嘈杂吞酸、呕吐口苦很快就能消失。

但是黄连性味苦寒,容易损伤脾胃阳气,该怎么办呢?

此时性温热的吴茱萸就能派上用场了。吴茱萸这味药很神奇,本身是黄、黑、青三种颜色的混合。青色可以入肝、黄色可以入脾,黑色可以入肾。

左金丸:两味药组成的经典方,主治胃痛、胃胀、吐酸水插图3

又因为吴茱萸味道辛辣,辛能走气,令经脉中的寒凝之气通行而起到止痛效果。

故而,吴茱萸色青能温肝散寒,治疗肝经寒凝、寒疝腹痛、痛经。

色黄入脾胃,能温中止呕、还有苦味,苦能降气,所以还可以降逆止呕。

色黑入肾,能够温肾止泻,治疗脾肾阳虚、五更泄泻。

《局方发挥》一书中提到了黄连与吴茱萸的配伍:“予尝治吞酸用黄连、吴茱萸制炒,随时令迭为佐使,苍术、茯苓为主病,汤浸炊饼为小丸,吞之。仍教以粗食蔬菜自养,则病易安。”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读知以下两点:一是朱丹溪用黄连、吴茱萸治疗吞酸是没有固定剂量比例的,应当随时令而灵活配比。正如《丹溪心法》所载:“冬月倍茱萸,夏月倍黄连。”二是朱丹溪用黄连、吴茱萸治疗吞酸是需要随证加用他药的。

也就是说,《丹溪心法》中所载的黄连六两、吴茱萸一两的剂量比,仅仅是示例而已,临证可灵活酌用。

在《丹溪心法·痞》中即有:“吴茱萸三两(汤浸煮少时),黄连八两。粥糊为丸,每服五七十丸,白术陈皮汤下。”两药剂量比即非 6:1。

治肝火为何用吴茱萸

吴茱萸辛、苦、热,通常用于治疗肝寒证。左金丸治肝火,为什么要用吴茱萸?

通常认为,左金丸中吴茱萸用作反佐。如《医方集解》:“吴茱辛热,能入厥阴,行气解郁,又能引热下行,故以为反佐,一寒一热,寒者正治,热者从治,故能相济以立功也。”

此类论述说理顺畅,但仔细想来,似也有疑问:

行气解郁,左金丸证有气郁吗?吴茱萸辛热,果真能“引热下行”吗?

其实,基于左金丸治肝火,吴茱萸在方中作用大致有二:一是李时珍所说的“引导”。吴茱萸入足厥阴肝经,黄连配有吴茱萸之引导,使泻火之力作用于肝。二是《医方集解》所说的“从治”。治热以寒,大剂黄连苦寒正治,小剂吴茱萸辛热从治。正如《丹溪心法·火》中所指出的:“凡火盛者,不可骤用凉药,必兼温散。”吴茱萸为“温散”者。

左金丸:两味药组成的经典方,主治胃痛、胃胀、吐酸水插图4

一方中寒热并用,自《伤寒论》泻心类方开其先河,后世医家代有发挥。不仅用于治疗证有寒热错杂者,也有单取用其气或味来配伍治疗单一寒证或单一热证者。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草部第十三卷》中对这一组方方法有如下一段论述可供参考。

“古方治痢:香连丸,用黄连、木香;姜连散,用干姜、黄连;变通丸,用黄连、茱萸;姜黄散,用黄连、生姜。

治消渴,用酒蒸黄连。治伏暑,用酒煮黄连。治下血,用黄连、大蒜。治肝火,用黄连、茱萸。治口疮,用黄连、细辛。

皆是一冷一热,一阴一阳,寒因热用,热因寒用,君臣相佐,阴阳相济,最得制方之妙,所以有成功而无偏胜之害也。”

有必要提一下吴茱萸的“引热下行”。《本草纲目·果部第三十二卷》是这样记述的:“又咽喉口舌生疮者,以茱萸末醋调贴两足心,移夜便愈。其性虽热,而能引热下行,盖亦从治之义。”

这里的引热下行,当指这一治法而言,而并非吴茱萸口服即有引热下行之效。

吴茱萸在此有四大妙用:

1. 吴茱萸可以疏肝解郁,使肝气调达,郁结得开,肝火不得继续化热;

2. 吴茱萸性辛热,可以反佐黄连,避免了黄连苦寒直泻损伤脾胃阳气;

3. 吴茱萸味厚下气,可以借助气往下的气降逆胃气,胃气降逆呕恶自止;

4. 吴茱萸入肝经,可以当做引经药,引领黄连入肝经,清肝火。

黄连和吴茱萸两味药,寒热相合,升降有序,肝胃同治,泻火而不至凉遏,降逆而不碍火郁,相反相成,使肝火得清,胃气得降,则诸症自愈。

左金丸不仅可用来治疗以胁肋胀痛、呕吐口苦、嘈杂吞酸等为表现的肝火犯胃证,

现代研究,左金丸还可用于急慢性胃炎、食道炎、胃溃疡等证属肝火犯胃的患者。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