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阳虚则阴盛,阴盛则寒。寒冷的临床表现就是阳虚证最常见的一般象征。但是在阳虚证中,往往又存在一种变局。那就是在一派阳虚阴盛的寒冷临床表现中,反常的出现一些火热症状。
比如: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手脚不暖和,甚至四肢冰凉,肩背冷痛,小腹发凉,胃寒胃痛,体质虚弱。这样的症状很明显就是一个阳虚阴寒的体质。但是他却又很容易上火,稍微进食一点香燥的东西就会出现喉咙疼痛,口腔溃疡,牙齿疼痛,口舌生疮甚至是满脸爆痘等等上火的表现。
很多人在面对这种情况的时候,往往只看得见患者上火的表现,而对这些寒冷的症状却“视而不见”,习惯性的用清热败火的方法来应对。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犯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错误。
以上就引出一个扶阳学术流派最为重视的一个学说——“阴火学说”。
阴火学说
阴火,顾名思义就是由阳虚阴盛、阴盛格阳引起的一种虚火。在一派阳虚阴盛的寒冷症状中,反常的出现一些火热的情况。表现为寒热错杂的状态,它的本质就是阳虚阴寒,真寒假热,寒象是本质,火热是假象。
阴火虽然是阳虚证中的一个变局,但是却非常常见。它普遍地存在于亚健康人群以及多种疾病的病程当中。所以,不论是养生治病还是病后康复,我们都要对阴火引起足够重视。
阴火是指病性为阴寒而部分病证为火热的病理概念。
多由饮食不节、劳倦过度,令元气大伤,或寒湿阴邪外郁,或生冷饮食内遏,令阳气不得宣发透达所致。
01 阴火的概念
阴火是相对于阳火提岀的病理概念。此“火”指热的现象,表现为发热(高热或低热,多间隙性)、胃中灼热、口干口苦、舌糜、口疮、牙龈肿痛、咽痛、便秘、尿灼、脉数等。
自觉烦热、潮热、面赤、皮肤红斑痒痛、丘疹、衄血、咯血、紫癜、血压升高等,也可以是阴火之象。
“阴”是指该热象的病机本质,为脾气、脾阳、肾阳不足,或湿邪壅中,或外寒束表。
即阴火指病性为阴寒而部分病证为火热的病理概念。
即阳火的病性与症象均为热,属标本俱热证;阴火则病性为寒而部分病症为热,属标热本寒证。
李杲创立的阴火说,虽然肯定了脾胃元气虚弱是阴火产生的根源,却未能确立阴火相对独立于阳火的概念。
02 阴火的病因病机及证治
阴火为病多由饮食不节、劳倦过度、七情郁结、起居不慎等因,令元气大伤;
或寒湿阴邪外郁,或生冷饮食内遏,令阳气不得宣发透达所致。
元阳不足何以会诱生阴火?
此因虚阳、虚气、阴虚内郁,兼受到生活不节、外邪侵扰等因素,虚性亢进、上浮外张,显现出某些火象。
《内经•调经论》载有:“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的阴虚生内热机制,也是元阳、元气不足产生阴火病机的一种阐析。
寒郁于表、湿遏于中为何也可滋生阴火?
系由阴邪闭滞,导致肺气或脾阳内郁,亢而为火。
前者发为阴火虚证,后者发为阴火实证。
由此可见,无论阴火虚证或实证,里阳被郁是一个共同的重要病机环节。
李杲虽对脾胃阴火虚证作了深入探讨和理论阐述,但对于肾虚阴火及阴火实证未能揭示昭然。
阳虚为何会引起虚火?那是因为阳虚则阴盛,阴盛格阳,虚阳浮越,所以就出现了虚火的表现。这一句话,从中医学专业的角度,已经把阴火的来由讲清楚了,但是非中医学专业的朋友,可能仍旧不知其然。所以,我们再用两个比喻来说明一下,什么叫做阴火。
第一个比喻是由云南吴氏扶阳学术流派的创始人吴佩衡老先生发明的,老先生对“阴火学说”非常重视,为了鉴别阴火和阳火,老先生作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
因为阳火是一种邪热之火,《内经》称为“壮火”,是一种实证,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真热证。是由外而入的邪热之火。佩衡老先生就把这种由外而入的邪热之火比喻为“贼子”,“贼子”就是强盗、盗贼,我们必须要把它驱赶出去,才能获得安宁。所以对于阳火,我们就要用清热败火、泻火解毒的方法来清除邪热之火。这是一种祛邪外出的治疗方法。
阴火是由阳虚阴盛,阴盛格阳,虚阳浮越引起来的一种虚火,属于真寒假热证。阴火由内而生是一种虚证,佩衡老先生就把这种由内而生的阴火比喻为是“逆子”,逆子是亲生的儿子,处在叛逆期,调皮捣蛋,误入歧途。需要我们教育引导,让他改邪归正。所以对于阴火,我们就要用“引火归元”的方法来应对,把虚火导入下元本位,密藏起来,让它安守本分,就是《内经》中所说的“阳密乃固”的意思。
综上所述,阳火要用“清热败火”的方法来应对,是一种祛邪攘外的方法;阴火要用“引火归元”的方法来应对,是一种扶正安内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