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病皆生于气”,指众多疾病都是因为体内 精气不调而导致的。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 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气运行不息,推动和调控着人体内的新陈代谢,维系 着人体的生命进程。气的运动停止,则意味着生命的终止。人体之气的生成,源于先天之精所化生的先天之气,水谷精微所化生的后 天之气,水谷精微化生的血和精液,也可作为化气之源。精、血、津液必须通过 气的运动才能在体内不断地运行流动,以濡养全身,所以气血津液相互关系密 切。
百病生于气”! 这个“气”不仅是情绪,五脏的脏气也包含其中。根据每个人自身的身体结构不同,五脏在脏气上的差异,就可以使五音防病、养身。当然,我们并不是用某个音去调理某个脏器,而是运用五行原理,使它们相生、相克,又相互制约,五行搭配组合,适当突出某一种行来调和身体。
气的运行不畅则涉及精血津液。人体之气是不断运行着的,它流行于全身,内至五脏六腑,外达筋骨皮毛,发挥其生理功能,推动和激发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人体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相互联系和协调,也必须依靠气的运动才得以完成。如若气运行不畅,则五脏六腑经络均可发生异常。
因此,如外感六淫、内伤情志、劳倦过度等致气之活动异常,继而引起脏腑 功能紊乱, 变生种种病症,出现气之升降出人异常,表现气上 (气逆)、气下(气 陷)、气收(气闭)、气结(气滞)、气耗、气泄(气脱) 等病理变化。“百病生于气”即 强调气机失调,气机逆乱是百病产生之根源。
“气血冲和,万病不生。”因升降出人“总 不外乎一气”。所以病之发生,气血首当其冲,故“百病生于气也”。
如当你很郁闷时,会觉得胸口或喉部像是堵了一个东西,吃到嘴里的饭菜要么根本没法下咽,要么根本没有食欲,其实那个时候我们的食管里什么都没 有,那是什么堵了呢?是一 ^ 气。同样当你思虑过度时,负责思虑的脏器的气 的运行就会缓慢,从而导致高速公路堵车,气不畅发生。气不畅的人容易胀痛, 郁闷,不思饮食。
平常注意情感上的疏导,消除其不良情绪,多参加运动,用汗 水让自己的身体和心态平衡起来。因此,气在人体的病机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气机调畅则人即安和,气 机失调则百病丛生。“百病生于气”是古代医家临床经验的总结,牢牢掌握“气”这一病理机制的核心, 可使我们在生活中有的放矢地调整自己。
中医有“百病皆生于气”的说法,各种大大小小的疾病以及肿瘤,都与“气”是有一定关系的。
肝主疏泄,肝在人体内主要起到调畅气机和调节精神情志的作用。
长期郁闷,就会肝气不顺,导致“肝郁 (肝气郁结)”而“肝郁”是很多慢性疾病(包括肿瘤) 的诱导因素之一。
肝气郁结有哪些表现呢? 心情抑郁或烦躁易怒,该症状是最常见的,表现为情绪低落,总是唉声叹气,或者表现为烦躁易怒,甚至影响到日常的生活和工作。
肝经走行部位的胀闷疼痛等,肝经的循行经过小腹、胸胁、喉咽、头顶等部位。故肝气郁结可出现小腹疼痛、乳房胀痛、胁肋部疼痛、头痛等表现。
颈部、咽喉部的病变,肝经走行经过咽喉,肝气郁结于咽喉,则会阻滞局部的气机,出现咽喉部如有异物,吞不下、咳不出,即中医所说的“梅核气”。
女性乳房及月经病变,“女子以肝为先天”,因此肝气郁结在女性中更为常见。女性肝气郁结常可出现乳房的胀痛,乳房结块,痛经,月经失调等。
消化系统病变,肝和脾都属于中焦,肝气郁结日久可影响到脾胃,导致消化功能的异常,出现食欲下降、嗳气、腹胀、大便不成形甚至腹泻等。
推荐这两味药:佛手、香橼。有人可能有疑问,为什么是佛手、香橼?
实际上,如果疏肝找柴胡的确不错,健脾陈皮也不错。
但能同时疏肝、和胃、又健脾化湿,那就是佛手、香橼。所以这两味药本事多,而且平和,有谦谦君子之风,主要可以平时拿来代茶饮。
佛手,香气虽不如花朵的芬芳扑面而来,却也是暗香浮动扣人心。
当然,佛手不仅以“香气”取胜,也因“外形”制奇。在成熟的时候佛手会开裂:从果实的中上部开始,直到尾端,分裂如掌,恰如佛祖之手,仿佛可以指点迷津。这也是佛手名字的由来。自然地,佛手成为寺庙供养用果之一。“佛手,虽味短而香芬大胜,置笥中,则数日香不歇。”——《本草纲目》
中医认为佛手性温,味辛、苦、酸,芳香行气,入肝、脾、胃、肺经,有疏肝理气,和胃止痛,燥湿化痰之功。
佛手的药用历史悠久,据药典记载有疏肝理气、和胃止痛、燥湿化痰的功效,如:《滇南本草》中记载佛手有补肝暖胃,止呕吐,消胃寒痰等效用。现代医学更是研究证明,佛手有抗抑郁、抗菌、抗炎、抗癌、抗肿瘤、抗衰老、降血压等作用。在园艺方面,佛手自古以来就是观树、观花、观果皆宜的优良绿化、美化植株,适合庭院栽培或作为盆景,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佛手谐音“福寿”,是多福多寿的象征。
根、茎、叶、花、果均可入药,辛、苦、甘、温、无毒;入肝、脾、胃三经,有理气化痰、止呕消胀、舒肝健脾、和胃更多种药用功能。对老年人的气管炎、哮喘病有明显的缓解作用;对一般人的消化不良、胸腹胀闷,有更为显著的疗效。佛手可制成多种中药材,久服有保健益寿的作用。
佛手三大作用: 第一,理气止痛,压气饭可以用它。第二,疏肝解郁。气郁不开心者的福音。第三,消食化痰。
香橼清香袭人,性温,味道酸苦带辛,可归肝经、肺经和脾经,香橼疏肝调气,宽中除胀,又能行气利水化痰。
香橼为芸香科植物枸橼或香圆的干燥成熟果实。出自《本草图经》:“枸橼,如小瓜状,皮若橙,而光泽可爱,肉甚厚,切如萝卜,虽味短而香氛,大胜柑橘之类。陶隐居云性温宜人,今闽、广、江西皆有,彼人但谓之香橼子,或将至都下,亦贵之。”主要用于理气降逆,宽胸化痰。《本草求原》:“香橼,甘香尤胜,兼破痰水,治咳嗽气壅,除臌胀。”
香椽入药以后可以下气去痰水,也能止痛,平时多用于消化不良和胸闷痰多以及呕吐等多种不良症状的治疗,治疗功效十分明显。
香橼疏肝调气,宽中除胀,又能行气利水化痰,可用于胸脘痞满胀痛、呕逆少食、气逆咳嗽。
佛手属理气类药,与香橼、陈皮等中药性能最为相似。
其中佛手与香橼功近而实异,不可混为一谈,有的医药文献将香橼作为佛手之异名似有误。
一般认为,佛手理气止呕的作用优于香橼,香橼化痰的作用优于佛手。
香橼和佛手主入肝胆和脾胃两套脏腑和经络,有疏肝解郁、理气和中、燥湿化痰、止咳消胀、健脾和胃、解酒等多种功效。其主要作用是调和肝胆和脾胃两大系统,简称是调和肝脾,肝胆属木,脾胃属土,也就是调和木和土的关系。
在中医中,人的五行及脏腑的关系是木克土,也就是肝对于脾胃功能具有克制和制约作用。而从脏腑生理功能而言,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则能促进脾胃气机的升降。
香橼、佛手能鼓舞生发肝气,芳香醒脾,能帮助脾胃代谢痰湿,推动开导被壅滞的气机。
这一组对药的特点是不粗暴不燥烈,既能舒畅肝气,又不会引起气血暴涨,逆流。能消食化积,又不会破坏食欲和吸收功能。
像有些人一吃完饭,肚子就胀。是不是吃了不干净? 为什么别人吃都没有胀? 不是不干净,是你心太急,人心一急,肚子就胀气。
这个叫壮食症,壮食症引起胸肋痛。所谓木克土胃发堵,饮食不化变毒物,再好营养也胀肚。木就是肝,土是脾胃,肝的情绪会犯胃,泡一味佛手香橼茶,能同时疏肝降胃。
还有一些人喝完酒后,老是痰多,用佛手、香橼、陈皮泡茶,可以把那些痰浊化掉。
佛手香橼茶:佛手 5 克,香橼 5 克。开水冲泡,闷置 5~10 分钟后,即可代茶频饮。可续水 1~2 次,每天 1 剂。
还可加入 3 克陈皮。陈皮,味辛以行滞气,芳香能健脾化湿。《本草汇言》谓:“欲调气健脾者,橘皮之功居首焉。”《本草纲目》谓陈皮“宽膈降气,消痰饮极有殊功。”
此方疏肝解郁、宽中理气、下气消食、健脾养胃的功效十分显著,对肝气郁结、气机不畅所致的忧郁烦闷、心情不畅、食欲不振、胸闷胁痛、腹脘胀痛、暖气呕吐等症皆有显著的疗效。
另外,阴虚血燥、无气滞症状的人及痢久气虚的人要慎服此方,以免加重病症,孕妇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