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芒针
取穴:主穴:巨阙、剑突下 1 寸。配穴:承满(右)、鸠尾。
操作:一般仅取主穴,如效不显,改用配穴。每次选一穴。芒针选用 28~32 号 7~8 寸长之毫针。患者平卧,放松腹肌,调匀呼吸。巨阙穴刺法:针尖快速入皮,沿皮下直刺至左肓俞穴。然后,手提针柄与皮肤呈 45 度角慢慢上提,以术者感针尖沉重,患者感脐周与下腹部有上提感为佳。提针速度宜慢,第一次要求 20 分钟,以后可缩短至 3 分钟。剑突下 1 寸刺法:先与皮肤成 30 度角沿皮下刺至脐左侧 0.5 寸处,待出现上述针感后,改为 15 度角,不作捻转,缓提 40 分钟,出针前行抖动手法 10~15 次。-右承满透针至左侧天枢。鸠尾穴透针至脐左下方之明显压痛点,亦采用上述提拉、抖动手法。针后平卧 2~3 小时,20 天左右治疗 1 次,3 次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 1047 例,痊愈 302 例,显效为 231 例,有效 428 例,无效 86 例,总有效率为 91.8%。
2、 电针
取穴:主穴:中脘、胃上、提胃、气海。配穴:足三里、内关、脾俞。
提胃穴位置:中脘穴旁开 4 寸。
操作:每次取 2~3 个主穴,酌加配穴。气海穴直刺 1~1.5 寸,中脘、胃上、提胃均向下呈 45 度角斜刺 1.5~2 寸。接通间动电疗机,负极接中脘,正极分五叉,分别接双胃上,双提胃及气海,用疏密波,通电量以病人腹肌出现收缩和能耐受为宜。每次持续刺激 20~30 分钟。每日 1 次,12 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 3~7 天。
疗效:共治 251 例,痊愈 75 例,显效 86 例,有效 46 例,无效 44 例,总有效率为 82.5%。部分病例尚配合穴位注射。
3、 体针
取穴:主穴:建里、中脘、天枢、气海、是三里。配穴:上脘、内关、梁门、公孙、脾俞、胃俞。
操作:主穴每次取 1~2 穴,配穴 2~3 穴。针腹部穴采取仰卧位。建里穴宜单针直刺至得气,天枢用 4 寸毫针呈 15 度角刺向气海穴。一律采用由浅至深的三刺法:一刺法是针刺入 5 分左右,施雀啄术,至得气;再针至 8 分左右,用同样手法,促使酸胀感强烈并向上、下腹部扩散;然后三刺至所需深度(一般刺至 1.2~1.5 寸),手法同前,患者觉胃体有酸胀紧缩之感,再向左或右同一方向捻转 3~4 下,稍停半分钟,再捻转 1 次,针感强烈后出针。针背部穴,取俯卧位,针尖斜向椎间孔方向进针 1~1.5 寸,采用补法。留针 30 分钟,四肢穴直刺,用补法,亦留针 20~30 分钟。每日或隔日 1 次。治疗后平卧 1~2 小时。10 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 5~7 天。
疗效:共治疗 453 例,痊愈 157 例,显效 149 例,有效 126 例,无效 21 例,总有效率为 95.4%。
4、 穴位敷贴
取穴:百会。
操作:药物分二组。甲组:蓖麻子仁 10 克,升麻粉 2 克;乙组:蓖麻子仁 9.8 克,五倍子末 0.2 克。先将蓖麻子仁打烂如泥,拌人升麻粉或五倍子末,制成直径 2~3 厘米,厚 1 厘米的药饼。将百会穴剃去药饼大一片头发,任取一种药饼贴于上,用绷带固定,令病人取水平仰卧位,放松裤带,用盛有 80℃左右的热水的盐水瓶熨烫药饼,每日 3 次,每次 10~30 分钟。每块药饼可连续使用 5 天。治疗在饭后 2 小时进行为宜。有心脏病、高血压及咯血者、孕妇均不宜用。
疗效:共治 329 例,痊愈 105 例,显效 98 例,有效 96 例,无效 30 例,总有效率为 9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