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领域的穴位是指经络系统中具有生理、病理调节功能的特定点位,常用于针灸、推拿、按摩、艾灸等疗法。以下列举一些常见的穴位:
1、常见头颈部穴位:百会穴、风池穴、大椎穴、太阳穴、迎香穴、听会穴、肩井穴、合谷穴等。
2、常见胸腹部穴位:闪刀穴、天突穴、膈促穴、太溪穴、曲池穴、中脘穴、周荣穴等。
3、常见四肢部穴位:足三里穴、曲池穴、命门穴、肾俞穴、内关穴、合谷穴、太冲穴、阳陵泉穴等。
4、常见脊椎部穴位:大椎穴、风池穴、中脘穴、腰阳关穴、命门穴等。
按揉穴位可以对身体产生一定的养生效果,但需要选择正确的穴位和按摩方法,中医理论认为,穴位与人体内部经络相通,在刺激穴位时可以调节体内的气血循环和免疫系统,改善身体健康。
按揉穴位可以使经络通畅,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身体机能,缓解疲劳和压力,改善睡眠质量。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按揉穴位不是万能的,对于某些疾病不一定能起到明显的作用,且按摩穴位需要正确把握时间和力度,不能过度按揉或错乱穴位,否则可能会造成不良反应。
老中医:这 9 个穴位可治病(详细图解),非常实用,建议收藏起来
涌泉穴
涌泉穴是人体上的一个穴位,位于足底部中央凹陷处,也就是脚心的最下方。涌泉穴是十二经脉的起点,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重要节点。
经常按揉涌泉穴,可以起到很好的保健作用,涌泉穴的常见保健作用如下:
1. 帮助舒缓疲劳,增强体力和免疫力。
2. 有助于促进睡眠和放松紧张情绪,缓解焦虑、紧张等情绪问题。
3. 可以提高血液循环和心肺功能,改善肌肉、骨骼、关节问题等。
4. 对于一些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按揉涌泉穴可以缓解症状,但需注意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5. 适当按揉涌泉穴还有助于缓解一些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的疾病,如感冒、咳嗽、胃肠症状等。
风池穴
风池穴是人体上的一个穴位,位于颈部的两侧,平分椎体的外缘和斜方肌的内侧凹陷处,是十二经脉中的一部分,也是常用的穴位之一。
按揉风池穴可以起到很好的保健作用,池穴的常见保健作用如下:
1. 缓解颈肩疼痛、僵硬、酸痛等问题,对于打字族、学生族、司机等长期使用颈部的人群特别有益。
2. 有助于缓解头痛、眩晕、失眠等神经系统的问题,调整身体的神经系统平衡。
3. 在免疫方面,通过按揉风池穴,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增强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
4. 对于呼吸系统的疾病,如感冒、咳嗽、气喘等,按摩风池穴也有辅助缓解症状的作用。
5. 按揉风池穴还有助于调节和平衡身体的阴阳、气血等因素,对身体全面的保健作用也是显著的。
攒竹穴
攒竹穴位于面部,眉毛内侧边缘凹陷处(当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按揉攒竹穴可以起到比较好的保健作用,攒竹穴的常见保健作用如下:
- 眼部病症:目眩、目赤肿痛、视物模糊、眼睑眶动、胬肉攀睛、迎风流泪、眼睑下垂、泪囊炎、结膜炎、视神经萎缩、角膜白斑、视网膜炎等;
- 头面部疾病:头额疼痛、眉棱骨痛、口眼歪斜、面瘫、面肌痉挛等;
- 其他病症:呃逆等。
中冲穴
释义:指手厥阴心包经的井穴,具有开窍、清心、泻热的功效。
位置:抬起手掌,取中指尖中点的穴位,距离指甲自由边缘约 0.1 英寸。
神经系统疾病:中风、昏迷、舌坚不语、小儿惊风等。
消化系统疾病:上腹痛、霍乱、腹泻等。
其他症状:高热、中暑、热病、烦躁不安、热病不能出汗、耳鸣、舌坚、舌下肿痛、心痛等。
百会穴
百会穴是人体顶点的穴位,也称百会泉,它位于头皮的中央,距离头顶后缘 1 横指 (4 厘米) 处的最高点的中心。
在中医理论中,百会穴被认为是全身经气血汇集之处,可起到疏通气血、平衡阴阳、调节机体功能的作用。
按揉百会穴可以疏通气血、平衡阴阳、调节机体功能,具有以下功效:
1. 疏风解表:按揉百会穴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使身体各部位的代谢产物得以排出,有助于缓解身体表层的寒冷、湿热等症状。
2. 醒脑开窍:百会穴是人体头部的中心位置,可以刺激脑部神经,提高脑部血液供应,促进脑细胞的新陈代谢及神经递质的合成,从而改善记忆力、注意力等。
3. 调节内分泌:按揉百会穴还可以刺激下丘脑、脑垂体等神经系统部位,调节内分泌功能,平衡人体体液、电解质、激素水平,有助于缓解内分泌失调等症状。
4. 缓解颈椎病症状:颈椎病是现代人常见的疾病,按揉百会穴能够刺激颈椎周围的肌肉组织,放松颈部肌肉、缓解颈椎病症状。
5. 舒缓精神压力:百会穴处于头部的最高点,可以缓解头部的紧张、疲劳等症状,同时还能够调节情绪、缓解精神压力,提高睡眠质量。
太阳穴
太阳穴是人体头面部的穴位之一,位于眼眶下方,颧骨与额骨之间的凹陷处,是一个很重要的中医穴位。按揉太阳穴有以下作用和功效:
1. 缓解头痛及其他头面部疼痛:太阳穴的神经末梢与头面部的肌肉、骨骼、血管等器官有关,按揉太阳穴能够舒缓这些组织的张力,减轻头痛、偏头痛、牙痛、眼压等症状。
2. 舒缓眼部疲劳:太阳穴同样也是眼睛的重要穴位,按揉太阳穴可刺激眼周的组织,增加眼部血液循环,缓解眼部疲劳、眼干涩等症状。
3. 调节内分泌:太阳穴的刺激还能够影响人体的内分泌系统,能够调节睡眠、情绪、血压、心率等多个方面的功能,有助于提高身体免疫和抵抗力。
4. 缓解失眠和焦虑:太阳穴还被视为情绪调节的一个重要穴位,可以通过按揉太阳穴舒缓情绪、冷静神经,缓解轻度的焦虑、紧张和失眠等问题。
5. 促进面部美容:太阳穴按摩还能活化面部的血液循环,促进面部皮肤的新陈代谢和细胞再生,达到面部美容的效果。
不过,应注意太阳穴的刺激量不宜过大,以免对神经和血管造成负面影响。对于有颅内出血、脑外伤等相关病史的人士,应避免按揉太阳穴。
角孙穴
- 定义:属手少阳三焦经,具有清热散风、明目退翳的功效。
- 位置:在头部,耳尖正对发际处。
- 取法:找到耳尖穴,其向上正对发际处即为角孙。
- 主治:头痛,项强;痄腮,齿痛;耳聋肿痛;目翳,目赤肿痛。
角孙位于头部,耳尖正对发际处,是“手少阳三焦经”的主要穴位。角,指边侧,即耳上角;孙,指支别之络,及小络。本穴当耳上角,在手少阳经支脉别行之小络脉处,故名角孙。
角孙穴主要用于治疗头痛、项强;痄腮,齿痛;耳聋肿痛;目翳,目赤肿痛等头面部热性疾病。
主治病症
- 头痛,项强;
- 目翳,目赤肿痛,角膜炎,视神经炎;
- 唇燥,齿痛;
- 颊肿,耳聋肿痛,腮腺炎。
劳宫穴
劳宫穴是人体上肢的一个穴位,也称为中宫穴或神堂穴,位于手掌中心,当食指、中指合并时所形成的“V”字形中点处。按揉劳宫穴的作用和功效如下:
1. 缓解紧张:按摩劳宫穴可以缓解身体紧张、疲劳、压力等症状,使身体感到放松舒适。
2. 改善失眠:劳宫穴是中医学中的经典睡眠穴位,通过按摩劳宫穴可舒缓情绪,调节神经系统,有助于改善失眠。
3. 缓解头痛:按摩劳宫穴可以缓解头痛、偏头痛等问题,特别是与精神紧张、压力过大相关的头痛。
4. 改善记忆力:经常按摩劳宫穴可以提高血氧含量,促进脑部血液循环,改善记忆力和注意力。
5、胃肠道调理:劳宫穴也是胃肠道穴位之一,按揉劳宫穴可以促进胃肠道蠕动,改善消化不良、胃脘疼痛等症状。
太冲穴
- 定义:属足厥阴肝经,具有平肝息风、清热利湿、通络止痛的功效。
- 位置:在足背,第 1、2 跖骨间,跖骨底结合部前方凹陷中,或触及动脉搏动即为太冲穴。
- 取法:坐位或卧位,于足背处沿第 1、第 2 趾间横纹向上推,感觉到有一凹陷处即是太冲穴。
- 主治:目赤肿痛、咽痛;遗尿、癃闭、月经不调;黄疸、胁痛;小儿惊风;下肢痿痹、足跗肿痛。
太冲穴是足厥阴肝经上的腧穴,亦为肝经的输穴、原穴。太,大也。穴当冲脉之支别处,肝与冲脉相应,脉气合而盛大,故名太冲。
主治病症
- 肝经风热症:如头痛、眩晕、耳鸣、目赤肿痛、口㖞、咽痛、耳鸣、耳聋等。
- 妇科病症:如月经不调、崩漏等。
- 男科病症:如阴缩、阴中痛等。
- 肝系病症:如郁病、胁痛、急躁易怒等。
- 前阴病症:如小便不利、遗尿等。
- 下肢类病症,如下肢痿痹、足跗肿痛等。
- 现代应用:如高血压、尿路感染、乳腺炎、精神分裂症等。
除了按揉穴位,还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养生:
1. 饮食养生:饮食是养生中很重要的一环,合理的饮食可以为身体提供必要的营养和能量,维持身体健康。建议多食用蔬菜水果、粗粮和白色肉类,少摄入油腻、辛辣等食物。
2. 运动养生:适当的运动可以强身健体,增强身体免疫力,改善身体状况。建议每天坚持适度的运动,如散步、跑步、瑜伽等。
3. 保持心情舒畅:心情舒畅可以缓解精神紧张、焦虑等症状,有助于身体健康。建议多与家人朋友交流、参加喜欢的爱好等,保持一个积极向上的心态。
4. 规律作息:保持规律的作息可以让身体保持健康的节奏,有助于提高身体免疫力。建议每天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规律的作息习惯。
总之,养生是一种全面的生活态度,除了按揉穴位外,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养生方法。当然,有任何身体不适的情况,建议及时就医。